泛亚电竞《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美术作品能发生持久的兴趣,养成他们观察自然界或艺术品的习惯以及感觉器官的敏锐性,通过与杰作艺术的接触、对话和欣赏,在不知不觉间吸收艺术大师们的构图、作画方式,对色彩的运用技巧,画面的总体感觉,甚至某些艺术语言,能够感受艺术、欣赏艺术,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着他们的艺术感觉,提高着他们的综合艺术素养。美术欣赏如此重要,对小学生而言,只采取说教式教学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美术欣赏实践教学,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重要性的认识。
要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我们首先要熟知他们的美术欣赏心理和习惯。这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等特点看出。首先是强烈的色彩刺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欣赏兴趣,比如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绿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等;其次是他们通常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另外是他们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如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还有就是喜欢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如城市的小学生很难感受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河滩上散乱的石头也是一种美丽。对于以上小学生的这些欣赏心理和习惯,我们必须了解,并充分地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希望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获得美术欣赏教学的良好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这种心理活动形式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小学生一般都具有符合自身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欣赏习惯,他们通常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比较感兴趣。因此,美术欣赏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接触他们熟悉或适应他们心理特点的事物,如选择接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他们作系列介绍。如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这就与学生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就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这些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有时甚至完全就是靠一种直觉,这恰好符合小学生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特性,容易为他们所喜欢和接受。
鉴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有不同审美经验,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欣赏作品和题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参与和体验。如游戏欣赏法、比较欣赏法、分析欣赏法和实验欣赏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分析、交流等过程来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除了在课堂实践中注重体验美外,还应该课内外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在游玩和欣赏前布置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游玩实践中思考和体验,这样使学生对所见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妮行为和暴力。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炽热的和色情主义。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梦魇困扰着,镶饰着欲望,渴望者心醉神迷。
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况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把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真假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
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
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一台部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利令智昏的画店,画商更是不吝出资,成批伪造画和名家字画。同时,在我们今天的艺术殿堂中,也似乎愈来愈难以看到人类古代所创造的各种美丽的神话,圣洁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绘画。而更多的是邪恶,荒谬,仇恨,丑陋。
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象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又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最早认识社会的主要媒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漠视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家民族意识就会淡漠、虚无乃至异化。我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而我们在学习美术鉴赏时,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现缺失,文化价值观迷茫。当面对汹涌而来的“韩流”、“日流”时,容易失掉辨别能力。在欣赏张萱的《捣练图》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作品从材料上看是什么画,画的是哪个时代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很让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有哪些;从体型上服装上判断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来让他们说唐朝服装的特点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唐朝的服装和韩国的传统衣服很相似,他们是通过看韩剧了解到的。包括他们现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韩版”,民族的他们认为土气、俗气,韩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时尚,很标准的“哈韩一族”。所以我专门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服装,尤其是汉族的服装变化,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呼,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又颇具时尚特征。传统服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传统服饰的兴起也可看做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了解其分类及传统的装裱艺术形式,我特地在班内举办了一次小型中国书画展览,内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册页、手卷、帛画、横披、镜心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它既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熟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图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过对多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特点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国历代工艺美术创造的伟大和艺术的光辉。对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为此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比如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在世界上影响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青花瓷润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蕴十足。中国的瓷器传统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国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别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带盖儿的青花瓷杯、素静雅致的花瓶等,选上一套摆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给居室增添了一份温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所以在介绍瓷器时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图片,银白色的旗袍上淡蓝色的花纹,每一处都惟妙惟肖,每一笔都淋漓尽致,青花之美跃然于银白色打底的旗袍上,尽显出一种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将温润的肤色、细腻的白绸以及青花绣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东方女子的清韵,再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的感官刺激很强烈,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在介绍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旧的年画、剪纸、玩具、草编等。尤其在收集草编时,学生亲眼看见棕叶在民间艺人手中折来折去,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蝴蝶就出来了,可以说是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传统的课程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修养。
职校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力,用心感受美术的美感,进而提高自己美术审美能力。对一个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是一种视觉与精神的互动。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够解读出作者创作的目的、心情、状态等,从而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并不只是美术艺术生,它对每一位学生都是有益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能够弥补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的素质教育,提高普通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意识。对于职校学生来说,他们在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获得适应社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他们就业领域很广泛。在就业压力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以后适应新时代的竞争奠定基础。
职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的成绩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因此,在校生很大一部分在经历过中学时代学习上的挫折以后,对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诱惑的影响。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他们的教学,不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职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并不差,思维比较活跃,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果能够抓住职校学生身上的潜力,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挖掘,一定会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社会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泛亚电竞,占据有利地位。
职校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去欣赏美术作品,更多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美术创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课堂枯燥乏味,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高效教学。(一)在课堂中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展示多种作品。随着现代化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职校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数字化媒体技术,将不同风格类型的鉴赏作品引入课堂当中。职校学生对于美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欣赏作品的美感,对作品中所运用的美术技巧、作者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去探索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入要学习欣赏的作品,先让学生自己欣赏探索,小组讨论作品带给他们的感受。然后再展示不同作家对该作品的诠释,让学生自己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个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在学生自主探索过后,老师再带领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对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很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二)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培养美术素养。非艺术类的普通职校学生在动手绘画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绘画的过程是体验美术魅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不需要掌握太多绘画技巧就可以绘画的美术作品,带领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动手描摹或者创作和作品风格相似的作品。学生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将老师讲解的绘画技巧运用到实践当中,并用心体会作品的内涵。动手绘画作品的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既掌握了美术理论知识,也学会了在实践中运用技巧。(三)减弱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感。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引导作用,要充分感受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以及他们学习过程中兴奋点。在课堂中进行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欣赏作品当中去,减弱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感。比如欣赏中国风的美术作品时候,可以选择陶瓷作为欣赏对象。老师将陶瓷作品带入课堂,通过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先了解陶瓷的整个制作过程,然后再组织学生近距离的欣赏。陶瓷的质感用手才能体会出来,所以让学生用近距离欣赏,并用手去触摸感受。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这样就会在课下自主研究,探索美术作品的魅力之处。
美术欣赏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职校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着美术的魅力,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动手实践的思维,增强学生欣赏美术的意识。
[2]陈学书.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欣赏教育[J].美与时代.2008(03)
理论型教学,主要是采用了专业思维模式,僵化的分析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如讲解一幅美术作品,教师对着一群没有受过长期美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细致分析构图法则三角形、s形,认真交接环境色、光源色,甚至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即使教师阐述的准确合理,学生也只会茫然不知所云,美术在学生眼里变得技巧深奥,深不可测,严重挫伤学生的浓厚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故事型教学主要是错误低估了初中学生接受能力,作品分析流于表象,无助于形成学生尖锐洞察力和犀利分析力。教师采用艺术家是生平、轶闻秘事来吸引学生,分析作品简单概括,一带而过。这种重点不明,只图热闹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但不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多媒体工具走进教室,银幕上的展示内容又蹦又跳,又会唱又会响。课堂气氛出现了新的面貌,许多教师以为找到了欣赏课的灵丹妙药。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许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能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特点、每班教学情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忽视这些具体情况,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力量多媒体的存在而设计,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不足,只有坚持因生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怎样才能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我们通过寻找与美术作品有关联的食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多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区领略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对于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来说,它们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一座虹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区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即诗中有画,话中有诗。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最质朴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法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言为心声,慢慢引导,细细解释,交流沟通,效果颇佳。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教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想象,可以使抽象变具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联系文学(作文)、历史等知识来触类旁通,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
示范是对人的视觉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刺激,教师可以采用临摹教学步骤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以示范模写作品程序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思路,从而贴近与美术作品的距离。身同感受的模拟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一定难忘。
随着对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究,我们逐渐认识到,美术学习并非一种单纯的学习形式。它涉及创造美术形式的能力,培养将美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能力。美术欣赏课就可以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想象、正确认识美术作品,认识到各种美术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人。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欣赏评述”在保持好原有“欣赏”部分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了评述行为作为美术欣赏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系统性、整体性更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欣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时心情愉悦,更深入的意思应该是通晓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含义泛亚电竞。审美是美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整个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之中,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说是每课必用。审美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己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认知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认识,最后成为审美表现。美术欣赏不能只以教师或书中搬来的、片面的、孤立的观点去统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应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参与评价。曾经我听过一堂美术欣赏课,教师在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一字一句都按描述的“达芬奇用画笔表现了蒙娜丽莎惊人的容貌,那神秘的微笑像谜一般使人永远难忘……”此教法先入为主的将固定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无论现代学生是否欣赏“蒙娜丽莎”的神秘,是否喜爱“蒙娜丽莎”的忧伤,都得无条件地接受,都得认为这就是“美”。所以在听课当中我就听到有几位学生窃窃私语:“阴森森的像巫婆”、“没有眉毛有麻风病”、“一脸浮肿……”课堂中的小议立即被老师严厉的眼光所制止。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评述”是指对作品的特点、质量、意义的全面评价。这就是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该给予的评价是全方位、立体、综合式的。即包括作品形式语言的特点,作品隐含的意义,与以往相区别的仍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学习,“欣赏”是“评述”的基础,“评述”一定要为“欣赏”服务,这可以理解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教师“演讲”来照本宣科。
教师一味讲到底,学生漠然不知所措是欣赏课中经常遭遇到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课堂当中,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全方位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如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把观察的时间给几分钟学生,然后让学生尝表述下对作品的初步感觉;接着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观察作品,从色调、韵美,思想等方面给学生加上作品的情绪。必要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中职教学是学生面临进入社会前的一个学习地方,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全面性的建设者。通过开展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欣赏情趣和欣赏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中职院校中,普遍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欣赏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直接影响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切实加强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实际效果,首先应该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1]。
中职美术课程中开展欣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职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开展美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悟和认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及艺术鉴赏、分析和评价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充实了第二课堂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外,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的增长知识点,增强对审美的追求,从而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有用的建设者[2]。另一方面,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加强高品位艺术修养和高尚艺术情操的教育,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说,中职院校开设美术欣赏教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下中职院校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泛亚电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在当下中职院校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主要是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述,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欣赏能力,只能够仅仅让学生掌握住一些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所以说这种教学课程设置难免太过单一,直接影响到美术欣赏教学的实际效果,况且,枯燥乏味的理论会让学生感到反感,失去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们对于美术欣赏不感兴趣,逐渐降低审美能力。学生只有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其次,课程的内容过于简单。在中职院校美术欣赏教学中,片面的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以及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过多的依赖于课本资源,使得授课内容偏于理论化,而且脱离实际,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美术理论知识框架,那么也就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需要,提高对现实生活中美术的欣赏和鉴别能力。由于教学内容过分的拘泥于课本教材,导致教学的内容太过于理论形式,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在当下的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要求在期末学生写一篇对美术作品的心得体会或观后感作为考核依据。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够正确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这种评价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不能使学生信服。在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下,学生不仅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放弃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从而导致中职院校美术欣赏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突显。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4]。
为了充分的发挥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改变当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更加完善、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案例,增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使得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积极地投入到美术欣赏学习的过程当中。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爱好。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把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第二,丰富课堂内容,借助于实践类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视觉享受,从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审美感受。提高学生对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摒弃单纯的依靠课本教材进行教学,平时应该组织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说,平时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美术馆、走访画家等活动,让学生们受到美术知识方面的熏陶,加强与艺术接触的机会,这样使学生们能够在掌握到欣赏理论知识之外,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面对当下中职美术欣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中职院校首先应该完善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够仅仅凭借一幅画来断定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不仅要考核学生们对欣赏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考核结果才能让学生信服,并且能够督促学生认真的对进行美术欣赏课学程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美术欣赏课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5]。当下中职院校开设美术欣赏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为了提高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更新和改进,顺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
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印象。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总之,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董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经自己的探索实践证明:运用作品比较,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此列举几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地灌输。所以虽然音乐是一种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但音乐同样也是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中国古代人物技法的欣赏教学时,通过苏州弹词《新木兰辞》地放送,请同学们进行浏览式欣赏两张图片,注意营造一种艺术氛围,利用声音的比拟,使学生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可以在头脑中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认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如采用工笔重彩人物作品与线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作品比较欣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色,特选了风格迥异的作品进行比较(一般用实物投影或换灯片)。如梁楷的《泼墨仙人》与曾鲸的《李白行吟图》进行比较欣赏,一简一繁,各将其妙。学生从中强烈的感受了中国传统线条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事实上,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实,在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这一节中,如果不很好的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会认识模糊。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中国画家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看看画家是如何来经营画面的。如图3林凤眠的《静物》中,直力的玻璃水壶和水中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潘天寿的《水仙》,花丛方向与造型在整体形式上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与题字上又稍有变化。通过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
沃乐夫曾经说过,一切绘画得益于其它绘画的比得意于自然的多。因此,在进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欣赏教学时,了解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姜布鲁各的《瓶花》。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我找到了一幅与其题材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另一位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个时期的绘画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异,即“写”、“画”差别一目了然。
在欣赏中,将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欣赏作一比较,是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同样采取比较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众所周知,艺术形象来源于大自然,而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同时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如唐代青绿山水大师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他的作品标志着山水画中青绿体系的成熟。而《森林风景》为十七世纪荷兰派画家鲁伊斯达尔所作。
这两幅作品和后来的风景画相比,他们的山水画作风一样,都属于早期古典作风,但两者的起点完全不同。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讨论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经过比较不难发现:风景画本质上仍没有独立,它仍然是人的活动舞台,只是人暂时离不开前台而已。它不像中国山水真正脱离人物,山水画是大自然生命的自我展现,风景画则是大自然中的大自然,和利用照相机去摄取一片风景相同,这是山水画与风景画的本质区别。因此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多作解释。”
目前,中职阶段的美术教育比较单一,观念相对落后,不利于促进中职学生美术水平的培养。为了达到新课标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中职美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美术欣赏提供了培养学生美术感知能力的机会,中职教师在授课时要认识到美术欣赏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一定措施保证美术欣赏的作用最大化,提升中职学生艺术素养。
提高中职学生美术素养的一大途径便是美术欣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到对于美术欣赏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针对性地进行欣赏。对于各个不同的作品,欣赏与审美的关注点也是不同的。有的作品可能更偏向于当时的时代和历史特征;有的作品则注重画作的整体性以及形象构成。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所选的作品并做好区分,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确保教学的效果突出。[1]以对于毕加索《格尔卡尼》这一作品的教学为例,此作品的历史感十分厚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要侧重于该作品的历史性,帮助学生深入时代了解学习。该幅画作中,作者的构图主体为马和牛,其形象都是仰头嘶吼,绘画手法则应用了立体主义手法和几何线条,通过这样的艺术形象,直接对法西斯的恶劣行为进行控诉。教师要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绘画手法,引导学生探索以及思考作者的创作感情与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学生们才可以更加深入地对作品的深层寓意进行欣赏与掌握。
中职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光是为了教给学生们美术知识,更是要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这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学时要摒弃以往单纯讲解的方式,创造一种生动、活跃的美术学术情境,让学生们置身于一定的美术氛围中,接受熏陶,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水平。中职教学中应用美术欣赏,教师在教授时要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感知力,关注自身并剖析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而保证美术欣赏所带来的效果。例如,在关于艺术形象的课程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关于笑容的提问来进行导入,如“什么样的笑容能够被称为神秘笑容呢?”,引发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并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展示《蒙娜丽莎》这一作品,让学生们鉴赏。当学生们在不断的讨论中全面了解笑容之后,再鉴赏此作品时,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作品的重点。
任何课堂的主体都是学生,中职美术课堂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培养其对问题的及时发现及解决的能力。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进而展开讲授工作。通过科学的分组,可以保证在具体教学中,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美术欣赏学习,进而培养审美能力以及美术欣赏思维。在分组教学时,要关注参与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欣赏,以教师指导为辅。[2]例如,在关于花鸟画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果熟来禽图》这一画作进行欣赏教学。该作品中有一只尾巴翘起、昂首挺胸的小鸟,栖立在一枝成熟了的果实树枝旁边,小鸟的神态可爱,有一种将要飞起来的感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个组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画作欣赏,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角度的选择,例如关于鸟的神态、画作的色彩、果树的刻画等。讨论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不要放过画作中的细节,例如树叶正反两面不同的刻画程度,进而深入研究作品细节。在讨论时,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以及他们不同的发言,并进行有效的记录,最后汇总分析,引导各小组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及不足,并指导其及时改进。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绘画,绘画可以培养审美水平。在进行绘画这一实践时,要通过画作表达具体的情感,因此要有一定的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要适当融入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创作平台。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可以根据所选择的实际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实物进行充分观察,使其在掌握了实物的特点之后,与画作进行一定的比较,然后和自己的思维想法相结合,进行实际的创作,提升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运用美术欣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加强中职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的灵活应用,提高美术学习的效率。在进行美术欣赏时,首先要进行针对性的欣赏,同时要创建良好的美术教学情景,适当应用分组美术学习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创作平台,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现美术欣赏效果的提升。
[1]陈晶磊.美术欣赏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定位[J].速读旬刊,2016(2):45.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这是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美术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美术课教学的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如何使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他们自己发现的、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美术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美术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美术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美术情感。
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美术情感、想象到的美术形象或意境,用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美术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美术中衍化,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美术的前提下,感受美术,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美术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我们以竞赛的形式来解答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指定小组成员以接力赛的方式回答。答对时答方得分,否则问方得分。这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觉得用语言描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要用乐器演示,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是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