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火星电竞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 火星电竞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火星电竞app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宜章县2023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添加时间:2024-03-06

  火星电竞app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宜章县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县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其创新做法可以归纳为:建立“田长治”工作机制,创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发挥地域特色,做好“土特产”特色文章;建立“共富基金”,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探索乡村治理新做法;构建大民政格局,兜牢大民生底线。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处理好耕地“非粮化”整治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围绕市场体系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将“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等启示。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把农业强国建设正式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站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历史节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主题、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调研发现,宜章县以农业强县为目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区位条件,利用湘南起义策源地和首义地的红色优势,依托“天下莽山”旅游品牌的火热出圈,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

  宜章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基础实、产业兴、生态好火星电竞app、农民富的农业强县,初步构建起城乡要素良性互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发展富有活力的良好局面,迈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度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项目计划共有714个,涉及金额20672.7062万元。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屏障不断筑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由4560元/年提高至4680元/年,2023年再次提高至5040元/年,2022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3465万元,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和护理费2166.5万元,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293.52万元,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238.74万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常态化帮扶,建立“财政+保险+农户”的防贫保障机制,由保险公司对生活困难且人均年收入低于标准线万元的标准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偿,2022年累计赔付159户118.31万元。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48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达27.4万吨。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13家“两品一标”企业全部落实产品追溯和身份证管理,入驻管理平台的注册和使用率达100%。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创建了湖南早中熟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脐橙种植面积共29.7万亩,产量21.8万吨,综合产值13.5亿元。宜章县被选定为2022年中国柑橘年会现场参观点,长村乡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特色强镇。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4.32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13.2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76.32亿元,增长4.9%。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2022年拆除面积23.4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约15万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2年完成农村户厕新改建1897个,建成公厕15座,完成率100%。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获评全省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先进县,开展11个美丽屋场示范村创建,关溪乡东源村、玉溪镇廖家湾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县域统筹下的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全县23家基层医疗机构100%达到基本标准,其中有8家达到推荐标准卫生院,居全市第一;岩泉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全国亮点机构”;有7家乡镇卫生院跻身全省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100强。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再次提标,县民政局被评为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周报制度,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五类”学生专项排查,完成送教上门学生327人,发放春季学期贫困学生教育补助金1722万元,惠及学生2.93万人。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统筹整合衔接资金1.86亿元、实施项目688个,另外还安排县级衔接资金2021万元、实施项目19个。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一村一策”编制发展规划,每年设立专项支持资金300万元,对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10万元和100万元的村进行奖励。2022年,全县246个村经营性收入为3677万元,同比增长100%。成功承办全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一村一策”举措被《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推介。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5元,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1的2.9缩小到2.86。

  宜章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因地制宜提出“乡路好走、乡景好看、乡间好玩、乡味好吃、乡屋好住、乡品好卖、乡风好淳、乡民好富”的“八好”乡村建设要求,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创新举措,积累了有益经验。

  习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指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要守住数量和质量双红线。宜章县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现有耕地43.39万亩,是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县。近年来,宜章县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要指示精神,面对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县情,组建了一支987名田长队伍,推动43.39万亩耕地管护全覆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让“田长制”成为“田长治”。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推介。2022年6月,宜章县因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国务院线亩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县级田长抓“三基”,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作为县第一田长、总田长,县委书记和县长牵头抓总,坚持整县统筹、上下齐抓、强力保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机制。一是创新“四个一”工作模式。一本“台账”抓整改,对抛荒地弃耕原因及年限等基本情况登记造册;一套制度严考核,对工作人员因失职、渎职造成侵占农田、耕地抛荒问题进行追责。将43.3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39.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至19个乡镇246个行政村;一张“地图”明责任,确定各片责任田的“田长”。县级田长带头拓荒种粮5亩以上,同时创办100亩以上的示范片1个,年底与乡村振兴共同考核。宜章县要求,县级领导、县有关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认种”1亩以上的抛荒田,全程参与复耕、管理和收割。一个“APP”促工作,推出“宜章县田长制巡查监管”APP平台,能精准定位、即时报告、现场查勘,一改过去“宣传靠吼、保护靠走”的管理模式。二是抓基础制度建立。率先在全省出台《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耕地保护六条措施》《宜章县加强耕地保护“钢牙齿”八条措施》文件,全面推进田长制工作,落实巡田工作要求,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实行例会制度,每周约谈耕地保护重点工作落后乡镇,每月召集乡镇分管领导调度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下步工作重点,确保按时完成年度恢复耕地、田长制巡田等任务。落实指标冻结制度。根据各乡镇耕地保护底线目标任务数据,建立各乡镇耕地保护台账,本年度凡因部、省下发的卫星监测、卫片图斑、督查违法图斑;县田长制办公室督查发现的违法占用耕地、各类“非农化”“非粮化”、新增占用耕地问题,依法审批的除外,一律先行冻结所在乡镇耕地保护底线目标指标,经整改复耕后再进行指标解冻释放。三是抓基地示范引领。确定杨梅山镇平和洞、玉溪镇西门村、梅田镇下塘村、一六镇一六村、黄沙镇大元村,5个耕地保护示范点。开展“耕地保护示范点责任包干”“耕地保护模范创建”活动,县级田长示范包干1000亩,县级副田长包干800亩;镇级田长包干800亩,镇副田长包干500亩,村级田长包干500亩,村级副田长包干200亩;全年评选5个耕地保护模范乡镇和50名优秀田长,促进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工作落地增效。

  乡级田长抓“三员”,落实耕地保护重点任务。坚持以乡镇为主体,发挥“三员”作用,确保耕地保护落实落细落点。一是监督员巡田,严防违法行为。各乡镇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好人协会成员中挑选监督员,成立巡田队伍,用好APP,采取日常督查、重点督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开展监督员常态化巡田,对耕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宜章县借助APP,制止违法乱占耕地行为28起,复耕土地146.61亩,拆除违法占用耕地建房2768㎡,实现违法占用耕地零增长。为激励“田长”履职尽责,县财政安排预算500万元,对年度完成任务好的乡镇、村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二是水管员管水,确保灌溉用水。组建乡镇水管员队伍,压实管渠、清淤、配水职责,科学调度灌溉用水。投入10亿余元,建设莽山水库左右干渠和5条骨干支渠,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31.2万亩。2022年面对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宜章县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小水源联通建设等工程,添置抗旱设施2000余套,实现大旱之年大丰收。2022年宜章县粮食产量达到27.4万吨,新增1.3万吨。三是技术员送技,实现稳产高产。由科技特派员、农技员、气象员组成技术员队伍,开展送技下田活动,2022年举办耕地保护、耕种技术指导培训482场次。大力推广耕地轮作模式,发展“烟稻”5万亩、“菜稻”2.6万亩、“油稻”8万亩,大幅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村级田长抓“三社”,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米”。坚持因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组长、种粮大户等网格田长的作用,紧盯耕地保护承包经营主体,督促履行耕地保护义务,做到守田有责、守田负责、守田尽责。一是专业合作社管好流转田。推行“以村为主”的土地组织化流转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300余名种粮大户承包流转耕地8.6万亩,有效促进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全县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36家,实现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仅鼎泽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规模就达到3600亩。二是支部合作社治好抛荒田。对基础差、较偏远、效益低的抛荒田,一般种粮大户不愿种,需要村级组织担当起来。对撂荒两年以上且农户不愿意复耕的,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依法收回土地经营权,通过村级组织成立支部合作社恢复耕种。比如,笆篱镇财源农机合作社支部,承种了80亩抛荒耕地,实现年收益6万余元。三是群众联合社种好分散田。对群众分散种的耕地,支持村组党员干部带头,成立联合社,把分散种田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信息、科技、农机共享,还共同享受种粮大户的奖补政策,降低种粮成本和风险,直接增加每亩收入300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分散种粮效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近年来,为将更多“宜人丰味”推上大湾区餐桌,把凝结一方水土、承载地域形象的“土特产”做大做强,宜章县立足茶叶、油茶、脐橙等“两茶一橙”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县拥有脐橙28.6万亩、茶叶6.6万亩、油茶11万亩,获评“全国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县”“中国脐橙之乡”“全国茶业百强县”。宜章县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从当地走出去的脐橙品牌“和橙”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县已入选的20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中,脐橙基地牢牢占据12个席位。除此之外,宜章的生猪、蔬菜产业,以及杨梅、葡萄、琯溪蜜柚、蓝莓等特色水果纷纷走向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全县20个‘菜篮子’基地向粤港澳大湾区销售农产品50000吨。

  盘活优势资源,念好“土”字诀。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土特产的“土”之根脉,就在于不同地区各异的自然禀赋和农业资源。宜章大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但南岭山脉横恒于宜章南部,其山脉走势对南下冷空气及北上的暖湿气流均有阻挡作用,这独特的地理构造成就了怡人的区域小气候,呈现冬暖、春早、夏凉的特点,使宜章拥有得天独厚的“土”的资源。做好农产品土特产特色文章的关键就在立足“土”资源,保持“土”味道。宜章县依托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多方比较、综合考量,将脐橙产业确定为本县“一县一特”产业,将茶叶、油茶等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两茶一橙”产业发展,同时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烤烟以及杨梅、葡萄、琯溪蜜柚等特色水果产业,推动形成与地方资源相配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打造地标品牌,书好“特”字文。“特”讲究的是“错峰头”“独一份”“叫得响”。一方面,宜章县因地制宜,主动突破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瓶颈,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找准产业发展新路子。宜章柑橘资源得天独厚、柑橘文化源远流长。2002年,宜章县委、县政府将脐橙产业确定为本县“一县一特”产业,制定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做强做大,打造“和橙”品牌。2023年宜章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共约29.7万亩,年产量21.8万吨,综合产值13.5亿元,全县近10万人通过脐橙产业实现增收。脐橙产业成为全县的富民产业、支柱产业,脐橙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宜章县也成为农业农村部规划的赣南—湘南—桂北脐橙优势产业带的主产区,先后被评为中国脐橙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脐橙)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宜章县又能“跳出本地看本地”,明晰自身优势,谋求差异发展,既有配套、关联发展,又能实现差异化、错位竞争,将本土优质农产品蝶变为区域特色品牌和优势产业。调研发现,宜章县以打造“中国红茶示范县”“粤港澳大湾区红茶直供基地”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以销定产,控制种植规模,引导产业做精做优。2021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6万亩,总产量1700吨、综合产值近5亿元,跻身“全国茶业百强县”“ 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莽山红茶的产品品牌多次在国际农博会、全国农博会中获奖。

  实现产业集聚,唱好“产”字歌。宜章县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加工业、做实农旅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链条升级。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74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6.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实现利润5.68亿元,增长10.9%。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天下莽山”旅游品牌为引领,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和精品民宿,农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万人754.4次,增长3.1%。脐橙产业方面,建设规模化脐橙商品化处理加工厂2座,脐橙年商品化处理由原来的加工空白增加到5万吨以上;建设脐橙简易通风库20余万立方米,农产品产地及集中冷链仓储库5.2万立方米。宜章“和橙”基地还配备建设了蚯蚓粪厂、育苗研发区,并自建了用于清洗脐橙表皮的纯净水厂以及榨汁系统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习曾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宜章县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路上既注重公共资源的持续投入,更注重对农村主体、要素及市场的高度重视和充分激活,持续提升农村农民的内生动力。

  突出县域层面宏观统筹,打造“带富”战斗堡垒。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以县域为载体加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打造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富裕的健全战斗堡垒。一是组织推动。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一村一策”编制发展规划,构建“党政统筹、组织牵头、农口主抓、部门配合、乡村实施”工作格局。二是政策撬动。每年设立专项支持资金300万元,对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10万元和100万元的村进行奖励,已兑现奖金80余万元。强化金融政策支持,2021年来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25亿元。三是示范带动。设立城乡联动、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温泉旅游、三产融合等“五大示范片区”,培育平和等27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四是考核促动。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考核办法,2022年提拔或进一步使用成绩突出的乡镇负责人11人,约谈排名靠后的乡镇负责人3人。五是结对联建。坚持以乡镇为单位,引导27个经济强村带动50个经济弱村发展,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六是驻村帮建。推行县领导联村、县直单位包村机制,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01支294人,帮助解决资金、政策、技术等问题。七是能人助建。选拔783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占比36.6%,引导325名经济能人、142名党员致富能手回村兴业,发挥“头雁”效应,提升共富能力。

  搞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致富”产业基础。习曾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积极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2022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出现可喜局面,全县246个村已有百分之九十集体经济超10万元,同比去年增幅46%。调研发现,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洞成立了宜章首家多村联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宜章县神农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旨在推进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莽山瑶族乡西岭村5组跳石子自然村从2016年初开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支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均权合作产业发展之路。跳石子生态农业公司从2017年开始盈利分户,至今已连续每年每户分红500元和10斤黑豚肉,村集体经济以土地和山林入股,每年可获益1.8万元,5年来,公司予社员分红达90万,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2021年底合作社32户社员每户分红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5年来,公司向社员分红达9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万元。

  持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共富”强劲动能。坚持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动能。调研发现,平和洞片区四村联建探索“共富”模式,广泛发动在外企业家、知名人士、乡贤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平和洞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将所得村集体经济收益提取60%公积金、30%公益金后,剩下的10%综合统筹设立“共富基金”,按全体村民均摊进行分配,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共富基金”主要用于助学帮困、全民保险、应急救难、发展特色产业等,组建共富基金管理委员会,实行项目化运作、精准化投放、“造血式”帮扶,发挥基金最大效应。与人保财险宜章支公司合作设立“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保险”,救助困难群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村支两委的大力宣传、推广下,于2022年3月平和村共富保险共有499户1599人参保,保费共71955元实现全民参保,实现共富保险全覆盖。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习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火星电竞app、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宜章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符合村情贴合民意又科学有效的工作、治理、建设模式,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模式, 架起百姓“连心桥”。近年来,龙村瑶族村坚持“干部示范、党员带头、代表先行、村组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和“财政奖补引导、村级集体补助、屋场自筹投入、社会捐赠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按照群众“提”、大家“议”、屋场“定”、多方“投”、因村“建”、 网格“治”“六字”工作法,以“红色”为主题,打造石子岭美丽屋场示范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一是群众“提”。每年年初村两委分片召开“共谋大振兴”座谈会,各自然村组结合本自然村的环境优势、文化特色、群众意愿和存在的短板等畅所欲言,并以报告形式把本自然村的想法规划和工作打算上报给村里。二是大家“议”。利用屋场会、恳谈会、农家夜话等形式广泛征求了党员组长、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按照“四议两公开”原则商讨确定建设地点。三是屋场“定”。引导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屋场议事会等群众组织,发动党员先动、代表联动、群众互动,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体村民自发签订承诺书,主动参与屋场建设。四是多方“投”。村里采取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一点、爱心人士支持一点,村民投工投劳一点的方式,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余万元,发动部分村民、爱心人士等捐赠筹资1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支持20万元,有效保障了美丽屋场建设资金。五是因村“建”。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因村制宜打造符合龙村特色的美丽屋场。如挖掘红军夜宿石子岭、年关暴动英烈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老旧房屋改造成红色故事陈列室和党建书屋。六是网格“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构建了“网格化+村民代表+户积分”管理机制,成立石子岭党小组和推选9名村民代表,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分段认领公共责任区和分片联系包干户,通过屋场议事会、党小组会、村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等方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形成了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探索“贤人治村”治理模式, 画好共治“同心圆”。宜章县着力探索农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科学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集聚内生动力。调研发现,宜章县浆水乡锁石村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除了建强党员干部队伍及组长代表队伍外,还组织本村有文化、有威望、带富能力强的群众成立了“乡村振兴理事会”,引导理事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成立了乡贤名流队伍、务工青年队伍、好人志愿队伍、外嫁媳妇队伍、五老贤达队伍、工匠能人队伍、文化教育队伍等涵盖各行各业的七支队伍,各支队伍的队长均由党员担任,实现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乡村治理,谋划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村委积极发动、邀请村“五老” 人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借助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群众优势,让他们在民生项目建设、信访积案调解、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的有效发挥了参谋助手和纽带桥梁作用。村委充分发挥工匠和艺人的各种技能,把零散的工匠加以整合,成立了工匠施工队、篮球队、小调班,开展专业培训、实践指导等提升了广大工匠的技能水平。锁石村通过党建引领、队伍协同、群众参与,建立了“贤人治村”乡村治理模式,使全村大事小事有人干、难事急事有人办,极大的发挥了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作用。

  探索“美丽红村”建设模式,激活红色“主引擎”。宜章县积极探索美丽红色村庄建设,把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力量融入乡村振兴之中。调研发现,邓家湾村是中国早期的创始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革命先烈的故乡。近年来,邓家湾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2022年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先行试点村。一是以村庄规划为引领。编制《宜章县五岭镇邓家湾村红色美丽村庄规划设计》,突出“红色”两个字,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做文章,充分依托现有的红色资源,把中夏故居打造成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阵地、工会会员培训基地。二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规划布置好中夏书屋,搜集展示邓中夏的出版物、音像资料,邓中夏执笔的文章、创办的刊物等;在中夏希望小学外墙上设计建设党史文化长廊,展示中国党史和工会发展史;完成人行道及水泥仿古护栏修建和东车立面改造工程;完成邓家湾活动中心置换新建;完成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装修和现有的村综合服务中心的修缮工程。三是以环境整治为突破。规范村庄风格,科学布局杆线,设计雨污分流,提升乡村风貌。契合红色主题,配齐环境卫生设施,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对全村卫生开展大清扫;转变观念,解决乱堆乱放的难题,杂物堆放要有序,探索建造农具房统一存放;通过评选活动“红黑榜”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充实保洁员队伍,中夏故居2023年新增5个保洁员,加强调度监督,做好村内常态化保洁。结合房屋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大力开展空心房、残垣断壁整治,截止2022年9月,累计拆除空心房87栋3830平方米。

  近年来,宜章县始终坚持“一把手”抓民政、党政领导联系民政制度,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改善,以“小民政”托起“大民生”,从政府兜底的“内循环”拓展到社会广泛参与的“外循环”,民生保障从“兜底救助”大跨步向“精准救助”迈进,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民政”格局。

  健全体系,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宜章县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入,综合运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措施,逐步健全体系,不断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编织一张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2023年5月20日,宜章县卫健局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先进单位、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宜章县岩泉镇中心卫生院喜获全国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单位、全国乡村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典型案例。县中医医院设置“宜章县中医特色诊疗中心”,“范氏正骨手法”2021年被列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氏祖传骨伤外敷药“黄龙接骨膏”科研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县19家建制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县246家村卫生室均配备了针灸、火罐、刮痧板、TDP神灯等基本器具,27家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246个家村卫生室均可开展4类6种中医适宜技术,27家中医阁配备80种及以上中药饮片,配备了至少一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能提供6类8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处方可达30%及以上,逐步扩大了中医药在群众中的影响。

  创新机制,形成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宜章县在改革创新中将民政政策用好用足用活用实,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实效。一方面,宜章县通过部门数据共享、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困难群众走访排查等手段,通过“政策找人”,及时发现困难家庭,提供“一户一策”社会救助服务,让特殊群体能够及时了解、享受各项救助政策,实现精准帮扶。另一方面,为加大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放权赋权力度,宜章县先后将低保、特困供养、小额临时救助、高龄老人补贴等事项审批权限下放乡镇,原本需要开评议会审批的流程被简化,乡镇负责申请、审核、确认全流程,一个月内就可以办好低保审核,实现确认权限与监管职能有效分离,解决了县乡权责不一、审批耗时较长等问题,提高社会救助效率,及时高效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后,“救急难”功能发挥更充分,困难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民政部授予宜章县民政局“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宜章县在养老服务中重投入、抓创新、促提质,推动解决缺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化养老服务实际问题,以高质量养老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荣获省政府2022年度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一是合。按照“1+1+4”调整布局,整合县、乡两级财政资源,建设县级照护中心1家、精神障碍特困人员供养中心1家、区域性乡镇照护中心4家。二是建。争取中央地方专项债4500万元,全覆盖建设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建成村(居)养老互助设施148个,设置养老公益性服务岗位50个。三是买。推行县级统管、委托服务,为老年人提供高效化、人性化、体系化、嵌入式的养老服务。宜章县有敬老院6所、社会养老机构5家,共有床位2041张,集中供养特困人员357人。四是补。出台扶持奖补办法,每年预算社会养老机构奖补资金200多万元。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累计投入消防设施改造资金1000余万元。五是树。扎实推进养老机构多样化、品牌化、连锁化建设,培育5家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社会养老机构,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的宏观支持力量、市场化的外生拉动力量、农民自身能力的内生驱动力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持续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对此,宜章县提供了有益启示。

  习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指出:“治理“非粮化”政策性很强,要统筹考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农民增收的关系,留出一定过渡期,加强政策引导。”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是当前治理耕地“非粮化”面临的最大障碍。调研发现,宜章县通过建立“田长治”工作机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但也存在种粮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如果“一刀切”地治理耕地“非粮化”,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宜章面临的这一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制订各有侧重的“非粮化”标准,制定差异化的合理阈值。针对一些非粮食主产区,本地又有良好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优土特产的生产条件和基础,建议在保障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点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寻求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平衡点。二是避免“非粮化”整治一刀切,引导耕地有序利用。在整治“非粮化”工作中,避免由于害怕担责而采用“从严处理”的整治原则,简单粗暴地采取下任务、定目标的方式来衡量基层部门的工作,杜绝“以禁代管、以毁代管”的工作手法,以免激化与农民群众的矛盾。三是制订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补贴政策。在“非粮化”整治过程中,可以给予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助,并且提升粮食生产补贴发放的精准性和力度,形成利益引导,减轻“非粮化”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习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时指出:“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完善乡村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打造单一的农产品,而是需要打造全链条、多业态、高附加值的土特产,并努力将各环节的增值收益分享给农民。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对县域经济的支持重点放在培育发展县域的特色主导产业上,围绕市场体系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实现县域特色发展与产业特色发展相结合。宜章县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市场,布局发展“两茶一橙”的下游产业与配套、延伸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宜章县的实践表明,要围绕市场体系布局全产业链,构建“特色主导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项目集群”的产业生态圈,逐步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要推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植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新经济新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要着力完善特色产业的配套设施,突出流通环节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联结城乡的物流网络。

  习指出,“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农民的自主性,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在脱贫攻坚阶段,还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期,农民的主体性都是作为内生发展最核心的保障条件而存在的。调研发现,宜章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乡村治理模式等方面妥善处理好内生发展和外部资源引入的关系,形成一种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双向联动的发展格局。这启示我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内外联动,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将外部政策支持化为能够持续驱动乡村发展这台“发动机”的不竭动能,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实行内外联动、相互促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走内生性乡村振兴之路。要“双擎”驱动,发挥好乡村本土居民和回乡返乡人才的共同驱动作用。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放宽乡村居民和人才的视野,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农村本土居民和本地人力资源,同样也要依靠有志于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拳脚的归乡返乡、创新创业的外来人才。要产业带动,利用好乡村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要始终重视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火星电竞app,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要城乡融合互动,促进优质要素更多向农村汇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须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要带动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给乡村产业发展铺就快速路、高速路,带动乡村内生性发展。

  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3年2月14日第1版。

  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求是》2023年第6期。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年。

  毛伟明:《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4日在湖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湖南日报》,2023年1月28日第1版。

  毛伟明:《努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好答卷》,《新湘评论》2023年第2期。

  陈文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主线与重点任务》,《湖南日报》,2022年2月24日第6版。

  陈文胜、汪义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治理现代转型研究》,《农村经济》2022年第4期。

  陈文胜、李珊珊:《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