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2022年5月9日凌晨,“人民艺术家”秦怡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见证了中国百年电影史的征程与芳华。2023年5月9日,时值秦怡去世一周年之际,为回顾和总结秦怡同志的艺术成就,弘扬一个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的先行者和耕耘者,一个永怀赤红丹心“人民艺术家”的崇高精神,“德艺双馨·艺术常青——人民艺术家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举行。
2023年5月9日,“德艺双馨·艺术常青——人民艺术家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大厅举行。
座无虚席的大厅里,与会者共同缅怀秦怡同志,追思学习她的艺术成就和高尚品格。这尊崇艺术、品行高洁、传播大爱的一生,被无数人津津乐道讲述了数十年。而当人们聚在一起怀念她的时候,还是有着说不完的话。
1939年,秦怡踏上艺术的道路,用她的艺术人生,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一抹动人的红色印记。
秦怡的女儿金斐姮在回顾母亲的一生时谈到,在那个妇女缠小脚的社会,母亲作为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才念到中学,就把自己的责任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是多么不容易,多么不可以想象的事情。”
当时秦怡没有告诉家里,自己悄悄跑到武汉、重庆、四川等地参加革命。她演进步话剧,后来又拍电影,可她心里还是觉得“唱歌、演戏好像不是革命”。在中国的教育和引导下,她才明白了演戏、演电影、演话剧也是重要的革命工作。“从此,她就把演戏和拍电影当做她一生的事业,一直念念不忘,每时每刻都放在她的心里。”
从艺以来,秦怡参演了《母亲》《青春之歌》《马兰花开》《女篮5号》《梦非梦》等30余部优秀电影作品,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形象。从17岁在《保家乡》电影中第一次演群众角色,到93岁在《青海湖畔》中演气象工程师,近80年的演艺生涯,她一共演了近70多个舞台和银幕的形象,这些人物跨越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从古到今,从青春少年到年老的母亲,从唐朝宫女到革命者,众多的人物各有其貌,栩栩如生,既显示了她塑造人物的扎实功力,也体现了她在表演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道路上不懈探索,将自己靓丽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电影事业,为新中国的电影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执着追求与人格魅力,为她赢得了中国银幕“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称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终身成就奖(金凤凰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上海文艺家终身成就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等多项殊荣。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夏煜静评价,“她是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始终牢记员的崇高使命,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社会、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秦怡曾经说过,“我们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演出给予别人”。她有过许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角色,更多的时候,人们感怀于人物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甚至忽略了是表演者用精湛的技艺和投入的用心塑造出这些鲜活的人物。
2017年《秦怡传》要进行第三次再版,《秦怡传》作者唐明生问秦怡,能不能结合您的演艺生涯谈谈你的表演心得?他希望秦怡能跳出具体的形象塑造,从总体上进行梳理总结,提炼概括出一些有经验教训的东西,为后人提供学习借鉴。
这个问题,秦怡在各种采访中常被问到,但是事情太多,问题太过于宏大,她总静不下心来梳理。作为传记作者,唐明生在座谈会上分享了秦怡后来向他谈到三点“带有理性和思辨色彩的思考”——“第一点,演戏和做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演戏拍电影不是谋生的手段,如果为了谋生何必去搞文艺,文艺需要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将自己从艺术中得到的精神力量再释放给别人,这才是一个称职演员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二点,人物是跟着时代走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使秦怡老师感觉到舞台和银幕上的人物虽然是剧作家虚构的,但他们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与时代紧密相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是不存在的。既然人物是跟着时代走的,那么演员必须跟上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由此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这样演出来的人物才会真实可信、打动观众。第三点,重要的是要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遗产,演员的任务是在假定的环境里,把表演做到尽可能的真实,塑造好形形的人物,这就需要演员必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熟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多方面生活知识的体会与积累,进而通过自己所塑造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样,观众才会既记住角色又记住演员,人们如果记不住,搞多大的宣传,建多大的纪念馆都没用。”
时隔多年,唐明生依然记得:“三点思考她谈得很深很细,听了很受教育,感慨也良多。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演艺界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静不下来,沉不下去,演不好人物等等负面现象,三点思考弥足珍贵,特别是如何做人和演戏,秦怡老师堪称是年轻一代的学习榜样,同时也是指向明确的旗帜。”
秦怡一生被人夸赞美丽,而这份美丽也远超她的外表。她把这种女性的美丽从小家辐射到大家,从个体辐射到社会。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记得,秦怡的美,是她独立的身影,“当她去中国文联无数次一个人拉着行李箱,不带任何助理往前走的时候,这真的是一个大美的秦怡老师。别的影星,一大堆的助理,她是一个人在往前走的。”
陈东也记得,每每在“瑞金医院的病房外面看着她穿着反穿衣去照顾小弟,我真的很感动。她作为一个妈妈,在复兴西路照顾爸爸,在吴兴路照顾老姐姐,照顾那个死于她之前的儿子,她是有大爱的秦怡老师,她不抱怨任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笑言‘总是要缺一个壮劳力的’。”
除了工作和家人,秦怡更是将爱回馈给整个社会,汶川、玉树地震,她捐出几乎全部家当,甚至不顾身边人的反对奔赴灾区;97岁高龄还义不容辞参演公益电影。“这就是我们的秦怡老师,她最美的高光时刻并不是银幕上,而是生活中的时时刻刻泛亚电竞。”陈东说。
上影老演员牛犇回忆和秦怡一生的交往,“我最早的时候叫她‘阿姨’,后来叫她‘大姐’,后来叫她‘秦怡’,后来终于叫她‘同志’了。”牛犇向大家声情并茂地讲述秦怡为拍摄《上海屋檐下》的一滴眼泪流下的镜头,由于泪水滑落的方向不好控制,她一遍遍重来,次次情绪饱满毫无怨言。而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她在家里是一个好妈妈,在外面是一个好同事,大家的好同行。她在任何情况下泛亚电竞,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她没有摆一点点大演员的架子,她总是跟群众在一起。比如我们要拍一个群众的镜头,她在人群里,或者在什么场合,她总是把年轻的推在镜头前面。”
牛犇说,“她是个‘人民艺术家’,我永远都记着她,永远都是我的榜样。她的形象也经常在我脑袋里激励着我,我想,我不会忘记她的,到死。”
秦怡在93岁那年,做了一个足以载入电影史册的壮举,上青藏高原完成自编自演的作品《青海湖畔》。作为片中男主角,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全程见证并陪同创造了这个“奇迹”。“在高原她除了演好戏以外,大家都为秦怡老师捏把汗,93岁高龄从山坡上滚下来的戏,她看到剧组给她找替身,她真的很生气,表示自己可以不用替身。”
佟瑞欣透露,其实是从青海回来,秦怡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但我特别能理解她的选择,与其抱憾地活着,还不如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我身边有很多的老艺术家,都还有一点创作的冲动,想在有生之年再好好拍一部电影,但真正能够付诸行动还这么高龄的,只有秦怡老师一个!”
追思会当日上午,秦怡的骨灰在福寿园钟灵苑落葬。披荆斩棘走过一生风雨的秦怡,终于和她挚爱的丈夫金焰和儿子小弟团聚了。在落葬前的送别仪式上,秦怡的家属、挚友、同事们怀念着她。秦怡的纪念像和金焰的石像在一段电影胶片造型的背景前共同诉说着他们坎坷而传奇的一生。1998年她为金焰做碑时就和雕塑家王云龙说过,“百年之后只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团聚。”
追思会当日,导演江平穿着秦怡最后一部参演的电影《一切如你》(97岁)的广告衫从北京赶来上海,他说替秦怡感到幸福,“今后,您还能跟你最爱的人,跟你生前一起工作过的许许多多杰出的电影人在一起。”
女儿金斐姮也在和母亲告别时深情地说:“妈妈,您一辈子美丽,一辈子优雅,一辈子是坚强的典范,现在你终于可以好好地休息了。”
时值秦怡逝世一周年之际,5月8日,举办方在上海市文联、上海戏剧学院开展了秦怡电影展映活动,放映 《遥远的爱》《苦恼人的笑》《女篮5号》《梦非梦》等秦怡代表作品。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也于9日晚在东方影视频道播出。
本次“德艺双馨·艺术常青——人民艺术家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由中国文联、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影演员剧团承办。秦怡同志纪念座谈会、电影展映等系列活动得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