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汾阳路150号1号楼(左),上海科学会堂二层(右)。(均市文物局供图)制图:冯晓瑜
三年间,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从近百处增至1039处,2458处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方便市民游客更快捷地了解其前世今生……这是上海自2018年启动“建筑可阅读”工作以来交出的成绩单。
如果说,扫码阅读是1.0版,开放建筑是2.0版,那么3.0版的“建筑可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我们在阅读建筑时,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沪上建筑保护、历史人文、旅游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思考、在行动。
“‘建筑可阅读’,不仅是阅读一栋一栋的建筑,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我们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当中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如是说。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老建筑的开放力度,改变“牌子好挂门难进”的状况;为许多老建筑挂铭牌、二维码,并在二维码内容中增设英文介绍、VR体验等服务功能,市民游客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建筑的年代、风格等都能一目了然。
而除了这些基本信息,“阅读”的内容如何更丰富、深入,才是学者们聚焦的重要话题。
在作家陈丹燕看来,当我们在了解一栋建筑时,流派、柱式等细节固然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人们直观感知这座城市建筑式样的丰富性;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以及所在地区的历史,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理解上海历史的与众不同。
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践印证。负责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日常运营的工作人员透露,近年来,除了前来参观老建筑的观众年龄不断下降外,访客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主要是看老房子,现在更感兴趣建筑背后及周边的故事。
“大家希望看到在这些建筑里生活过的人的痕迹与细节,即使他们不是名人,但也曾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如是说。周力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体育记者,2015年起开设公众号专门介绍上海文化。5年下来他发现,写到老建筑,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依然是人的故事。只有与人产生勾连,建筑才具有“生命力”。
专家建议,“建筑可阅读”不妨用足二维码承载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让人们读到“平时读不到的东西”。
“老建筑应该和迪士尼、外滩一样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旅游产品。”复旦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翁瑾直言,进一步推进“建筑可阅读”这项工作,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须有产品意识。“建筑不仅是城市内涵的外化,也是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他认为,眼下上海的历史建筑作为旅游产品的可得性、显示度是不够高的。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分散、数量众多;另一方面,缺乏整体开发与营销。
“如果我是一个游客,我听说了上海有一个‘建筑可阅读’项目,我很感兴趣,但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获得这项服务,我还是要满大街去找。”翁瑾建议,抓住数字文旅机遇,在网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入口,比如开发“建筑可阅读APP”,以移动互联网产品整合地理空间上的分散旅游吸引物,让人们一站式了解上海有哪些历史建筑,近期有什么相关活动泛亚电竞,甚至可以主动把附近老建筑的二维码推送给市民游客,而不是等着人们去发现。
“构筑建筑阅读的文化谱系很重要,让人们看到各种文化是怎么在上海汇流激荡的,否则就是碎片化的。”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认为,建筑的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文学的解读,摄影的解读,绘画、音乐的解读,而形式上,可以有音频、短视频,甚至开发“建筑可阅读”盲盒、手办等文创周边。构建起这一传播矩阵泛亚电竞,不仅将展示上海文化的个性,在跨文化传播上亦将有所突破。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将统筹资源,以十大行动推进“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建设。这之中,包括制定《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服务质量标准》,举办“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泛亚电竞,打造“建筑可阅读”专家、志愿者、讲解员队伍等,使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