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电竞东方网记者包永婷4月30日报道:22位关注上海的摄影师携手22位扎根上海的作家,223张照片、22篇文字作品,共同呈现了一段充满上海氛围的影像和文字之旅。4月30日下午,《上海相册》展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
展览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该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
《上海相册》邀请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摄影师与作家,共同书写关于上海的故事。很多摄影师都是把自己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拿出来,更多的青年写作者参与进来。“张爱玲、王安忆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擅长上海叙事的作家,而这次我们看到更多青年一代的写作者。上海青年一代作家长期对上海进行观察,他们扎根上海、热爱上海,有很主动的书写意识泛亚电竞。”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说。
展览分为“观景:都市空间”“回眸:旧影时光”“拾面:街头掠影”“印相:内心所向”四个版块。这里有大量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场景,是繁华的商业化、现代化都市外表之下的日常民生,不同的时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织成记忆的丝网。
“我们将‘摄影+文字’这种对城市文化的艺术表达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更立体化,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体验。”上海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
在入口的“观景:都市空间”板块,一组与众不同的《地标摄影》映入眼帘。人们熟悉的海关大楼、东方明珠、 上海中心、和平饭店等地标建筑,经过视觉艺术创作,初看陌生,细看并不维和。
这组照片出自城市影像创作家沈忠海之手。他告诉记者:“摄影除了纪实,还可以是思想的表达。我喜欢在作品中加入哲学的思考,对自己世界观的表达,再转化为图像。这些作品从哲学延伸到美学,也就是德勒兹的‘重复’美学。”
正如夏佑至所写的,“有数不清的照片拍下了外滩的建筑群、江对岸陆家嘴林立的高楼和人潮熙攘的南京路。如果我们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地标的摄影史所形成的地图,就会发现,地标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一仍如旧,但其视觉印象却千变万化。这种变化,就是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践引发的创意竞争带来的。”
“同一件事情,经验让我们感受不一样,这些照片里,有很多东西、很多细节交汇在一起,我们可以摸着线索去发现影像背后的故事。”作家三三用文字透过影像和摄影师、时间、不同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对话。“搭档”摄影师瞿凯伦的作品中,空荡荡的餐厅里打着领结穿着西服的老克勒,在工业化背景中伸出头来的小鹿“,现在的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但还有一些自然的、原始的、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旧’东西,仍然存在于这个现代时空里,并没有被同化。”这组系列影像和文字命名为《异化,或时间的重置》,也为“日新月异”作了新的注释。
展览中还有作品记录下建设中的立交桥,坐落在滨江的繁忙的造船厂。而今,立交桥上车水马龙,造船厂的故地已成为工业遗迹。城市文化评论人王唯铭写道:“我们都生逢这样一个时代,城市以它从来不曾有过的节奏迅猛前进。”时代的“样貌”就以这样的一个个“切片”坦呈在我们面前,它的“前世今生”在留白中被想象勾勒出来。
“我们将摄影作品交给作家挑选的时候,掩去了摄影者的姓名及作品的名字等信息。”作家们打开“盲盒”,由画面出发,走向各自内心旅程的终点。在作品《终将到站》中,摄影师侯剑华每天的出行方式是乘地铁,他拍下了地铁里众生百态。这些画面让作家项斯微忆起自己刚来上海不知身在何方,如今,她已对地铁换乘了如指掌,甚至认为,“掌握了无比复杂的上海地铁,我已经有了面对一切大城市疑难的勇气。” 不管面临的是什么,是否有过不知所措泛亚电竞,“地铁终将到站”。